马克思心中的蓝天和太阳--燕妮·马克思
燕妮,或许人们更习惯于她的另外一个称呼“伟人马克思的妻子”,但我认为“燕妮”要更好一些。
燕妮,原名:约翰娜·“珍妮”·贝尔塔·朱丽叶·冯·威斯特华伦,johanna "jenny" bertha julie von westphalen,1814年2月12日-1881年12月2日),德国社会学家。长期以来以“马克思的妻子”的头衔闻名于世,同丈夫相濡以沫,同甘共苦。在我看来其魅力远不止如此,正如恩格斯对她的评价“她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出的睿智的批判精神,敏锐的政治嗅觉,充沛的精力,伟大的忘我精神,是公众看不到的,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。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了解。”
突破阶级束缚,敢于追求爱情。燕妮是当之无愧的贵族千金,家庭富裕,其父约翰·路德维希·冯·威斯特华伦从1816年起担任特里尔行政区首席顾问,自1834年起成为政府枢密顾问。在这样富庶之家成长起来的燕妮更是优秀,追求者众多。19世纪的德国受到工业化、城市化、现代化浪潮的影响,开始出现新富裕的资产阶级。就算如此,社会中更多出现的贵族之女嫁入新富裕资产阶级之家,而非嫁入马克思这样的平凡之家。社会地位的高低悬殊、传统观念的森严壁垒、市井舆论的种种偏见,特别是威斯特华伦家族亲友的激烈反对,使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。但是燕妮坚信,在自己的恋情中不仅燃烧着青春的火焰,而且蕴含着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思考、对人文精神的憧憬和渴求。她抵住来自家庭的压力,没有卑怯地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志向、幸福,在1836年与马克思“私定终身”,并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,与之共同奋斗。
不断学习,提升自我。马克思固然优秀,但燕妮并没有泯灭于他的光芒之下。在马克思取得博士学位、成为《莱茵报》编辑,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时燕妮也在努力追赶马克思的步伐,她认真了解和研读马克思的各种学术成果、文章;刻苦钻研政治、社会、历史和文学艺术理论,特别是广泛涉猎有关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文献。在英国伦敦生活期间她也不断地通过德文报纸发表政治文章和论文。从她发表的《英国对莎士比亚的研究》《发自伦敦戏剧界》等文中,我们可以看出燕妮卓越的才华和丰富的学识。
永不绝望,永不放弃。从富家千金变普通人家的妻子,对燕妮来说已经是一种巨大改变,但命运却给予了她更多的挑战。《莱茵报》威胁普鲁士当局统治,最终被查封。1843年3月,马克思发表辞职声明,愤然表示对专制制度的抗议。在新婚之后的第四个月,燕妮义无反顾地追随马克思离开德国,共赴巴黎。在法国她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与磨难。“我也不愿意回忆已经和我们永别了的可爱的孩子们”,“这位最忠厚、最仁爱的母亲病倒了,她经过十一天的痛苦闭上了慈爱的困倦的眼睛”,“但是好景不长,不久这些东西又只得陆续送进了当铺”……在给路易莎·魏德迈的这封信中,平淡的笔触展现的却是骨肉分离、群困潦倒和为生计所困。然而燕妮从容应对,决不言苦。在强敌威逼、贫病交加的逆境中,在阴霾笼罩、风雨如晦的日子里,燕妮始终坚守在卡尔身边,真正成为他“心中的蓝天和太阳”。